“周末劇場”一票難求
  無票打市長熱線投訴
  本報記者 李國斌
  “紅岩上紅梅開,千里冰霜腳下踩……”
  6月以來,大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《江姐》,在株洲市“周末劇場”連續上演。
  “周末劇場”始於去年11月,市民憑身份證領票,觀看專業藝術團體的演出。
  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主任肖鴻斌介紹,2013年,株洲市政府投入230萬元,將市花鼓戲劇團小劇場改造成“周末劇場”,可容納272名觀眾。“周末劇場”首演後,深受市民青睞,一票難求。每到演出日,早上6時就有人排隊,隊伍最長達兩三百米。
  座位有限,每人只能領一張票。有一次,心有不甘的市民,撥通了市長熱線投訴。為此,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採取一些措施,如開通電話訂票等。
  為讓這一文化惠民活動堅持下去,株洲市將劇場運營費用列入財政預算。今年,“周末劇場”納入了株洲市十大民生工程。
  演戲排戲業務飽滿
  求生存變成求發展
  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推出四大公益性演出品牌:“周末劇場”、送戲下鄉、“高雅藝術五進”、“神農湖水秀”,實現對不同群體的精準服務。
  今年,戲劇傳承中心送戲下鄉232場,中心通過2台流動舞臺車,把好戲送下鄉讓村民欣賞。
  “高雅藝術五進”,是進機關、學校、軍營、企業、社區,自2012年以來,每年演出60場,已經常態化。
  2011年,隨著神龍湖正式開放,每周五、周六晚,神龍湖邊的水秀表演吸引了大批觀眾,表演主要面向外來游客,已經演出400餘場。
  “農村百姓、城市市民、學生等不同的群體,喜好各不同,我們就是針對不同的群體,演他們想看的戲。”
  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工會主席龐繼輝說,這些公益演出,鍛煉了人才,倒逼中心不斷出新戲,“以前思考的是如何生存,現在想的是怎麼創作更多的劇目,做好服務。”
  精準服務還將不斷延伸。株洲市是擁軍模範城市,該中心正在籌劃與民政部門合作,每年為部隊演出24場。
  4個人爭一個角色
  留學生上門應聘
  進入本世紀後,劇團普遍面臨困境。2006年,株洲市花鼓戲劇團、株洲市歌舞劇團合併,成立株洲市藝術劇院。在文化體制改革中,株洲市藝術劇院於2012年4月劃轉成立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。
  “這不僅僅是換個牌子。不斷釋放藝術創作的活力、激活文化生機,才是深化改革的內核。”
  肖鴻斌說,中心成立後,調整分配機制,實現從“人管人”向“制度管人”轉變。中心分別與下屬的花鼓戲、歌舞劇、管弦樂、舞美策劃製作、產業發展5個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。200餘名演職人員,全部實行優演優酬、少演少得。每年4月,中心外聘專家對演職人員分專業實行業務考核。
  肖鴻斌介紹,考核的前三名,一年內每個月工資提高約30%;最後三名,降工資。
  “演好演壞不一樣”,演員們勤學苦練,爭著演戲。今年重排《江姐》,分別有4個演員爭江姐、雙槍老太婆的角色。
  劇團煥發生機,應聘者也接踵而至。6月初,法國國立魯昂音樂學院留學生劉航遞來一份簡歷。“沒有合適的崗位,之前已經拒絕了幾個留學生。”肖鴻斌告訴記者。
  深圳市文廣新局來考察三次後,與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握手合作,雙方將投入約800萬元,創排音樂劇《垃圾寶貝》,將於明年1月開啟全國巡演。  (原標題:株洲:搶戲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g52ogiu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